8月20日,在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智能化矿井建设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副总工程师张世丽。他正在一堆闪烁着指示灯的设备间穿梭,并不时停下脚步,凑近正在运行的服务器,侧耳倾听机器运转的声音,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调出不同模块的运行日志。
作为副总工程师,张世丽带领团队以智能综合管控平台为顶层应用,高效完成模块化机房建设、云数据中心基础硬件设备安装,以及云平台软件搭建等工作,实现井下“采、掘、机、运、通”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动态更新,为企业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安全、可靠、稳定、节能的智能化运行环境。
工作16年来,张世丽扎根煤矿采掘一线,从清煤工干起,历任技术员、副队长、党支部书记、队长等。面对设备疑难杂症,他摸索出“四诊法”,快速排除设备故障,解决现场难题。面对工作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他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技术革新60多项,取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今年,张世丽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0年7月,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张世丽便来到百米井下。面对艰苦的工作条件,他从清煤工做起,虚心求教,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本领。
2013年,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引进集团第一套掘锚一体机。当前的掘锚一体机原理复杂、使用不便,无法很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张世丽主动请缨,带领技术人员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和工艺调整,最终成功实现日掘进23米,月度掘进进尺由原来的270米左右提高到500米左右,掘进效率提升了近一倍。
“多出煤,出好煤,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张世丽始终坚守的信念,也是他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在供暖季、用电高峰期,千家万户享受着温暖与光明时,他和工友们却在井下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
随着矿井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机电设备的稳定运行成为井下生产的关键。面对各种设备疑难杂症,张世丽潜心钻研,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电故障排除“四诊法”。
“排除故障如同中医看病一般,要‘望、闻、问、切’,才能精准判断问题根源并解决问题。”凭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张世丽的“四诊法”有力提升了现场实操效果,并在行业内得到应用推广。
以创新思维攻坚克难
“采煤工作没有吃苦精神干不了,更干不好。”每当遇到困难,张世丽总是一句“我先上”,以创新思维攻坚克难。
2017年,在常村煤矿N3-10皮顺施工过程中,巷道“两帮”成型不好、煤质酥软等不利因素时常造成锚杆外露过长问题,导致锚杆报废。
为解决这一难题,张世丽日夜扎根队组,对设备进行现场拆解,并查阅大量资料,反复进行结构研究与数据验算。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努力,可换向扭矩倍增器已研制成功。通过扭矩倍增器,支护效率得到提升,有效解决了锚杆外露过长问题,并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消除安全隐患,为矿井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
此外,张世丽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投身技术革新,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个难题转化为创新课题。他们先后完成“多功能汽水分离装置”等60多项技术革新,取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发表论文6篇,完成科研项目7项,参与撰写著作3部。
在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智能化集控中心的三维可视化界面上,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皮带等设备运行参数实时更新,AI算法根据地质建模数据自动生成最优开采路径……
张世丽告诉记者,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作为重点矿井,在智能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6月,该矿顺利通过了山西省Ⅱ类中级智能化矿井验收,累计建成3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和11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
如今,煤矿智能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如何提高煤矿工人技能也成为张世丽关注的问题。为此,他积极推动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加大培训投入,组织开展各类内部培训与专家指导,实施团队协同联动和技术创新,采用网络化培训模式提升职工实操实训技能。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煤矿工人跟上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实现自身价值。”张世丽说。
责任编辑:郝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