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推行“锁文化”安全管理模式侧记
近日,笔者来到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井下,看到一台设备开关把手被一把坚固的机械锁锁着,一块醒目的磁吸式停电牌上标注着责任人姓名、时间等信息,供电队职工王玉龙正仔细核对工具包里的“七个一”……
这是该矿推行“锁文化”安全管理模式后,井下机电检修作业的一个标准场景。为源头防范因违章操作、误送电引发的事故,该矿主动对标先进,因地制宜学习借鉴“锁文化”安全管理模式,健全制度体系,细化工作举措,构建起“凡检修必上锁、不上锁不作业、一把锁管到底”的安全防线,为机电设备检修筑牢安全屏障。
从“六个一”到“七个一”
“‘锁文化’不是简单挂一把锁,而是一套以物理隔离为基础、以责任追溯为核心的严密体系。”常村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中心防爆办主任科员郭锐说。
这是该矿在严格落实一个工具包、一支验电笔、一把安全锁、一个停电牌、一条接地线、一台瓦斯检测仪“六个一”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一支马克笔,形成“七个一”标配,让检修细节更精准。
这支小小的马克笔,成为安全管理的“点睛之笔”。检修人员用它在磁吸式停电牌上清晰标注停电日期、班次、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彻底解决过去铁丝悬挂停电牌易脱落、信息模糊等问题。
“现在,我们在每个环节都能找到责任人,谁停电、谁挂牌、谁上锁、谁送电,全程闭环可追溯。”郭锐说,“我们将瓦斯检测仪领用与井口门禁系统联动,未领用者无法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入井。”
郭锐介绍,过去,他们在检修时常常出现“谁都能操作、谁都不担责”的乱象。而“一人一锁一牌”闭环管理,让每个检修人员从停电到送电全程负责,用责任绑定倒逼检修人员规范操作。
小改造破解大难题
常村煤矿推广“锁文化”的道路并非坦途。作为建矿40年的老矿,该矿井下设备型号繁杂、老旧开关居多,许多设备没有预留闭锁装置,成为“锁文化”落地的拦路虎。
对此,该矿掀起“五小”创新热潮,让大家的智慧成为破解难题的“万能钥匙”。
“我们带领技术团队出主意、想妙招。例如,将钢管铣出凹槽制作成闭锁装置,可适配多种馈电开关的隔离手把;用槽钢制作成简易闭锁装置,配合密码锁,消除旧馈电开关误操作导致触电等隐患。别看这些装置简单,关键是管用。对于现在的检修工作,我心里踏实多了。”郭锐介绍。
同时,面对多人交叉作业“一把锁不够用”的问题,该矿洗煤厂创新推出“红黄绿三锁共管”模式。电气检修工、检修带班负责人、设备检修工各持一种颜色的密码锁,只有三方都完成作业、确认安全,摘除各自颜色的密码锁才能开启设备。
“流程少一步,控制开关都打不开。误操作和带隐患试机的风险被彻底消除。”该矿洗煤厂厂长王文兵为笔者演示着密码锁的操作流程。
“红黄绿三锁共管”模式已在该洗煤厂大型设备检修中全面推广。该矿供电队在变电所根据类似的多人多锁思路,研发了一种防止误送电装置,对设备启动回路实现双重闭锁。
针对地面空气开关易误送问题,该矿洗煤厂在送电按钮上加装密码锁套,确保“锁套不取,按钮难按”,精准锁定目标开关。
从“要我锁”到“我要锁”
“坚持‘一把锁管到底’,旨在引导从业人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持续提升煤矿机电管理本质安全水平。”常村煤矿负责人表示。
该矿将实操演练与事故案例相结合,举办“带工带薪”培训,让“凡检修必上锁、不上锁不作业、一把锁管到底”准则入脑入心。
从工具规范到流程优化,从技术改造到理念重塑,该矿以“锁文化”为抓手,推动机电检修安全从“被动管控”向“主动防控”转变。
在今年夏季检修中,该矿安全高效完成74项机电检修工作及31项井巷工程,实现零误操作、零触电、零事故。
“一把锁,锁的是设备,守的是生命,护的是平安。”该矿副总工程师张世丽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快智能联锁、AR(增强现实)实时提示等技术应用,让“锁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石。
责任编辑:李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