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市场形势千变万化,竞争态势持续加剧。漳村煤矿通过千方百计培育“效益思维”,精打细算念好“节约经”,为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加了底气和锐气,用实际行动擦亮了漳村煤矿的“金字招牌”。
紧盯细节 提升产量
“真想不到,咱们调整的这0.1米,一刀竟然能多割3.24吨煤。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真应了队长每天说的那句话,别看咱们干的是粗活,但也是要用‘脑子’来干……”刚刚从四点半升井的员工,还在讨论着。
综采队作为该矿原煤生产的主力军,今年以来,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原煤“产量质量”主线,在全面进入26采区后,综采队充分结合煤层变薄的实际,又兼顾“能放尽放”的原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确定优化合理的采放比入手,在有效控制顶板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在2607工作面,综采队严格遵循规程规定,适时将采高由3.2m提高到3.3m,一刀煤可以多出3.24吨原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综采队还锚定放煤细节不松懈,根据采高和顶板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尾梁、插板与后溜的高度,在合理范围内,精准调节每次放煤量,确保每次放煤质量符合要求,做到了从源头把控煤质,推动含矸率大幅度下降,全面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赢”。
修旧利废 节支降耗
“以前总觉得旧配件坏了就该换,现在经过双手修好它们,才明白‘省下的就是赚来的’……”这是近日,从监测监控队工房传来的真情流露。参与维修的师徒们发出这样的感慨,“修旧利废”活动的全面开展,不仅为队里省下了大笔材料开支,也在实践中锤炼了员工的操作技能,更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意识——从“要我节约”到“我要节约”,节支降耗的理念逐渐融入日常工作中。
为积极应对煤炭市场挑战,监测监控队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修旧利废”热潮,号召全队各班组员工充分利用工作间隙,将平时回收的废旧接线盒、线缆以及监测、集控、通讯三大系统换下来的分站电源、断电仪等设备配件集中起来,通过拆解、检测、维修等步骤,让“沉睡”的废旧物资重新“上岗”,将修复后的设备全部用于井下再利用,既解决了生产急需,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如今,“修旧利废、节支降耗”已成为监测监控队员工的共识,全员不但做到了时刻绷紧成本控制线这根弦,更用实际行动推动了算好经济账、效益账。据统计,该队每个月通过修旧利废,可节约近6万元。从工房里的“小修小补”到成本管控的“精打细算”,监测监控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修旧利废”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优化配比 降本增效
“一张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最优解配方,35批次+160次聚丙烯酰胺药剂沉降性能对比实验,既实现了聚丙烯酰胺药剂匹配最优化,又保证了煤泥水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控制了药剂的成本投入。”在提及今年最大的收获时,选煤厂厂长翟志刚表示。
今年以来,随着采掘工作面的转移,入洗原煤煤质发生较大变化。要确保高品质的喷吹煤,洗选用药剂性能不稳定和适应性滞后,都将会严重影响喷吹煤生产和洗选效率,因此药剂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匹配性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漳村煤矿选煤厂主要采用的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其作用是净化煤泥水。近年来,曾经发生过因为药剂不匹配问题造成生产紊乱、甚至导致压耙停产的严重后果。如何将聚丙烯酰胺药剂匹配最优化,并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成为选煤厂亟待解决的问题。
洗煤厂根据原煤煤质变化动态调整,通过拓展工艺试验,对35批次的聚丙烯酰胺药剂进行了沉降实验,记录了160次沉降性能对比实验记录结果,对比分析实验室前期35种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选型实验,成功锁定“最佳药剂添加比”,实现了标准固化并指导作业现场按聚丙烯酰胺絮凝剂“最优解”配方进行操作,确保药剂量始终控制在最优区间。通过优化配比,不仅优化了洗煤厂药剂消耗指标,还避免了药剂的过量浪费,又提升了喷吹煤洗选的稳定性,使矿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地位再添砝码,为集团高质量发展贡献漳村力量。
(文 申呈琛 牛燕平)
责任编辑:李世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