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链条中,机电设备是保障生产连续性、稳定性的关键支撑。今年以来,漳村煤矿以标准化筑基、精益化提效、创新化赋能的“三化”管理体系为抓手,通过规范操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机电设备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标准化筑基:构建全流程规范体系
该矿将标准化作为机电设备管理的根基,从操作规范到现场管控,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标准化体系。电力科创新推出“七个一”标准化工具包,为电钳工配备全套安全装备,严格执行“停电——验电——放电——闭锁——挂牌——确认——解锁”闭环流程,用制度“锁住”风险,让“上锁即负责、解锁须谨慎”的理念深入人心。每月组织的供电安全警示培训,通过典型事故案例剖析、模拟视频演示等方式,将规范操作要求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同时,该矿聚焦设备全生命周期标准化管理,常态化开展防爆专项检查和质量标准化大检查,对井下电气设备、主运输系统等进行全方位“体检”,确保设备完好率和保护装置投用率达标。通过推进设备亮化工程,对皮带机头大架、电气开关等设备进行统一整治,规范设备标识牌悬挂和管线布置,让井下作业现场从“杂乱无序”变为“规范有序”。主运输沿线“过扫帚、过钎”专项治理持续深化,托辊清理、皮带纠偏等细节管理落地见效,标准化已成为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护身符”。
在应急管理领域,标准化建设同样成效显著。该矿每月组织不同场景下的电网应急演练,从备用电源带载能力验证到停电后快速恢复供电,每一个环节都按标准流程推进,确保应急处置精准高效。机电科则通过完善设备检修标准和验收规范,让大型设备维护、配件更换等工作有章可循,从源头上消除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安全隐患。
精益化提效:激活降本增效内生动力
该矿在机电设备管理中,将精益化理念贯穿于生产全流程,通过精打细算、挖潜增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以“错峰填谷”为突破口,优化排水、运输、通风等系统运行时间,调整生产组织节奏,减少无效能耗。建立精准的电量统计框架,将能耗数据分解到各使用单位,实现从“粗放用电”到“精准管理”的转变,让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
该矿把修旧利废作为精益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对磨损的皮带机架、损坏的破碎梁等设备部件进行修复再利用,通过焊接加固、结构优化等手段,让废旧设备重新“上岗”。在材料管理上,严格把控备品备件发放和回收流程,根据生产计划科学预测需求,避免过度储备造成的资源浪费。主煤流系统安装除铁器、皮带机头三驱改两驱等改造项目,既解决了生产瓶颈,又降低了能耗和维护成本,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
此外,该矿还把对标挖潜作为打通管理堵点、激活效能提升的关键路径,通过“走出去学经验、引进来促转化”的闭环模式,让先进理念与本土实践深度融合。组织对标学习团队专程前往兄弟矿井学习设备场地整理规划经验,借鉴其“分区明确、标识清晰、存取便捷”的管理模式,对矿生产服务中心设备场地进行重新布局,通过规范设备分区存放、设置标准化标识牌、优化物资搬运路径等措施,有效缩短了设备寻找与维护时间,让场地利用率与管理效率同步提升。
创新化赋能:驱动管理技术双升级
创新是机电设备管理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该矿电力科创新“季度轮值副科长”制度,轮值人员全程参与科务管理、重点工程协调,激发了团队活力。
技术创新则为设备安全运行装上“智慧大脑”。该矿研制的局部通风机开关止逆防护锁,通过简单可靠的机械结构,彻底解决了开关误操作的安全隐患,用“小发明”守护“大安全”。该矿推进的2608工作面远程供液系统,将供液设备集中布置、远程控制,减少了工作面设备占用空间,提升了液压系统运行效率;28皮带机头制动器由电动抱闸改为气动抱闸,响应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为皮带运输系统加上“安全锁”。
智能化升级已经成为创新化的重要方向。该矿引入的锚杆钻车临时支护改进技术,提高了巷道掘进支护效率和安全性;主运输系统安装的智能巡检设备,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让故障预判更精准。
从标准化的规范有序到精益化的降本增效,再到创新化的活力迸发,漳村煤矿以“三化”管理为引擎,让机电设备管理焕发新活力。如今,井下设备运行更稳定、能耗成本更可控、安全保障更有力,为矿井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根基。
(文 李康 李伟)
责任编辑:郝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