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太行润滑科技公司两款主要产品进行了随机质量监督抽查,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这一结果不仅显示了该公司产品经得起市场的严苛考验,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企业在产品研发与生产环节的卓越品控能力。
作为以煤基合成CTL基础油为原料生产全合成润滑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产品已覆盖车用油、工业油、特种油等5大类288个型号,成为行业内公认的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典范。
太行润滑科技公司持续突破高端润滑材料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这无疑是石圪节精神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缩影,如同璀璨星辰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企业前行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代代潞安人把“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作为传家宝,不断为石圪节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以“传承创新”为亮点,彰显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命力。王庄煤矿两代机电人,从指尖焊锡的微光,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在电流中传承与创新;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始终坚守精神根脉,将“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铁路运营公司将石圪节精神融入血脉,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一段段动人的发展篇章,展现出了“艰苦奋斗”从“苦干”到“巧干”的华丽升级,“勤俭办矿”向“科技降本”的精彩延伸,如同一条奔腾的河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奔腾向前。
在科技创新上,潞安化工集团不断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累计建成智能化矿井22座,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个省级科技创新机构。
电流中的精神接力——
从“苦干”到“巧干”的变与不变
近日,在王庄煤矿变电所配电室内,王晓红俯身在拆开的矿用变压器前,手中尖头烙铁精准地焊接着米粒大的元器件引脚,三十余载的经验在指尖流淌;隔壁监控室里,徒弟王晓丽紧盯着三块跳动着实时数据的液晶屏,指尖在键盘上翻飞,锐利的目光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王师傅!信号稳定接入平台,数据流正常!”一声兴奋的通报,恰似两代机电人在电流脉动中完成的一场无声接力,更奏响了石圪节精神在新时代传承与创新的激昂乐章。
“艰苦奋斗、勤俭办矿”,这八个字早已深深镌刻在王晓红的骨子里。自踏入矿山机电领域以来,三十余年来他始终兢兢业业,将每一次设备故障都视为攻坚的战场。在那个依赖人工检修的年代,他凭借一双巧手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解决了无数机电难题。
“师傅常说,勤俭不是守旧,而是要用更智慧的方式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高才生,王晓丽拜师王晓红后,不仅继承了师傅“爱琢磨”的基因,更将石圪节精神融入了新时代的科技浪潮。当工业广场35KV变电所改扩建工程摆在面前时,原方案长达40天的全站停电期让矿山生产面临巨大压力。“这相当于给煤矿的‘心脏’按了暂停键,绝对不行!”王晓丽暗下决心,她一头扎进变电所的图纸堆里,从线路布局到设备性能,从施工流程到时间节点,逐一梳理、反复推演。
连续多日的日夜兼程,无数次与专家激烈探讨,王晓丽重新制定了《工业广场变电站改造方案》,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并将对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在创新的道路上,王晓丽从未止步。她引入蓄电池恒流放电负载仪,取代了精度不足的传统灯泡测试法,为供电安全加上“双保险”;推动建成首个无人值守变电所,用智能化手段大幅降低人力成本;2023年,与山西大学合作攻坚的《基于双向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变电所线损监控平台》,将科技降本推向新高度。
从王晓红指尖焊锡的微光,到王晓丽屏幕上跳动的数据;从皮带监控的硬件革新,到线损监控的算法突破,两代机电人的接力,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精神的延续。在他们身上,石圪节精神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不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而是转化为攻克技术难关的智力攻坚;勤俭办矿也不再局限于节衣缩食,更拓展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的广阔天地。
当“苦干”升华为“巧干”,当“汗水”结晶为“智慧”,王庄煤矿的电流中,流淌的是一代代矿山人不变的初心。王晓红与王晓丽的故事,是无数基层工作者传承创新石圪节精神的缩影。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矿山大地上,传承与创新如同两条并行的钢轨,承载着矿山机电事业,在时代的轨道上向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轰鸣前行。
气化炉里的智慧火花——
用科技注解“勤俭办矿”新内涵
在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始终坚守精神根脉,将“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面对本地煤与现有成熟大型煤粉气化技术匹配性差的难题,该公司技术团队秉承石圪节煤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历经上千次试验,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排渣气化炉原料煤助熔剂,推动4台气化炉实现全烧潞安煤的目标,不仅大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向外拓展了助熔剂应用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仅如此,循环换热分离器改造、火炬气燃气掺烧及外售、新产品浮选捕收剂完成工业试用等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彰显了“艰苦奋斗”在新时代的全新内涵。
“勤俭办矿”是石圪节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煤基清洁能源公司将其延伸为“科技降本”,通过精益化管理和技术改造,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气化滤饼是粉煤气化生产过程中排出的细渣,一般以滤饼形式低价外销。为提高其经济效益,公司技术团队通过系统性分析,设计建设一套气化滤饼脱灰装置,将低品位滤饼加工为含灰量较低的煤粉对外销售,提升了固废产品价值,实现了废弃、劣质资源的综合利用。而在国内,液态排渣气流床气化炉滤饼均无成熟的回收利用方法,具有较大的利润增值空间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生产智能化方面,该公司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对生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费-托合成装置成功应用APC智能控制系统,自投用以来,推动设备节电率大幅提升35%,油品年产率提升0.79%,各项指标运行更加平稳,为企业节能降耗和稳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该公司还将在油品加工装置上进一步评估并实施APC先进控制系统改造。实现了装置自动、连续、稳定控制,并能自动寻找最佳运行工况,更加安全、稳定、节能、高效。
煤基清洁能源公司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创新石圪节精神,让“艰苦奋斗、勤俭办矿”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光彩,为企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也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铁轨上的时代答卷——
从“人拉肩扛”到“智慧调度”
二十载风雨兼程,二十载砥砺奋进。从矿区铁路实现自营的那一刻起,一代代铁运人便将“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融入血脉,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发展篇章。
传承精神,以奋斗为笔绘就发展底色。石圪节精神是铁运人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在矿区铁路建设初期,面对技术落后、设备匮乏的困境,老一辈建设者肩扛手挑、昼夜鏖战,硬是在荒地上铺设出通向未来的铁轨。如今,这份精神依然闪耀:寒冬腊月里,检修工人冒着风雪抢修线路;技术攻关中,青年骨干通宵达旦优化运输系统;降本增效时,一线员工创新“修旧利废”方法,每年节约成本数百万元。从“人拉肩扛”到“智慧调度”,从“粗放管理”到“精益算账”,变的是技术与模式,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奋斗基因。
创新驱动,以价值为尺丈量前行步伐。在“价值成就你我”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铁运人将精益思想融入发展的每一步。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公司构建起“算账”文化体系,从单列车能耗管控到全线路资源整合,从优化运输组织到开发多元业务,每一步都算出了效益,更算出了责任。技术革新是另一把“金钥匙”:无人值守道口、智能化调度平台、新能源机车投用……科技赋能让安全更可控、效率更突出。二十年间,矿区铁路年运量增长3倍,事故率下降90%,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创新之力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
以人为本,以情怀为墨书写铁运故事。铁运的辉煌,离不开无数平凡英雄的默默奉献。老班长王师傅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列检岗位,成为安全标杆。这些身影交织成温暖的画卷:暴雨夜抢险时并肩作战的团队,技能培训室里灯火通明的身影,退休职工回访时抚今追昔的泪光……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让石圪节精神在传承中愈发鲜活。
未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集团将把“未来已来 唯创者先”的创新理念融入发展血脉,不断突破瓶颈、赢得主动。以创新驱动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管理模式变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让石圪节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磅礴伟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如同巨轮在浩瀚的海洋中,扬起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文 郭丁丁 王瑞钰 蔡永兴 李凯)
责任编辑:郝佳丽